养狗人 手机版

狗年来聊狗:你猜中国最有名的一条狗是?

26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3 15:18:52    


作为与人渊源最深的动物,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从考古发掘来看,它被驯化的年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而早在七、八千年之前,中国人也已经开始饲养家犬。

中国最有名的一条狗

说起中国的狗,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下面这只。

▲动画《大闹天宫》中的哮天犬

▲动画《宝莲灯》中的哮天犬

哮天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二郎神身边神兽/法宝,辅助他狩猎冲锋,斩妖除魔,原型为白色短毛细犬,首次出现于《西游记》,为二郎神饲养来打猎的猎犬,但没有名字。“哮天犬”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干宝《搜神记》。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咬过孙悟空、吃过月亮的“天之骄狗”,为什么一副又黑又瘦,营养不良的样子?

原本以为是动画片的艺术创作形象,万万没想到……

与原型狗简直一毛一样!

它,就是中国细犬,中国古老的狩猎犬种,分为山东细犬、陕西细犬和蒙古细三大类。

它拥有细长的身体,弹性极好的背部,流线型的整体结构,使它非常善于奔跑。据说它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公里,而“短跑冠军”猎豹的最快时速也不过80多公里每小时,且为瞬时的速度。

除了传说故事,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也有大量细犬形象,足见古人对于细犬的喜爱。

它陪昭君出过国:

▲明 · 《昭君出塞图》

它陪世祖狩过猎:

▲元 · 《元世祖出猎图》

它助二郎降过妖:

▲宋 ·《搜山图》

紫禁城里走一遭:

▲明 · 朱瞻基 《双犬图》

在古代,狩猎不仅是下层百姓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是帝王贵族间流行的高级娱乐。狗,作为猎犬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上千年的时间。

我是一条没有感情的猎犬

作为第一个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狗最早的任务便是协助人类进行狩猎。这一点可从带”犭”和“犬”的汉字中找到印证。如狩猎的“狩”字,造字本意为手持干枪、带着猎狗,在深山伏击野兽;还有戎狄的“狄”字,最初表示猎人带着猎犬行猎,后来特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甲骨文的“狩”“莽”“狄”字,造字之初都与带犬打猎有关。

除了文字,人类的早期艺术——岩画更为生动地描绘了人带犬打猎的画面。如我国被称为游牧民族“石书”的贺兰山岩画中,就有展现人与狗是如何合作狩猎的场景。

▲猎物被猎犬追赶着,殊不知已落入手持弓箭的猎人们的包围中。最早出现时间至今无法得到确定,推测时间为3 千 - 1 万年前。

而对猎犬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巧言》中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即用猎犬捕获狡兔来比喻君子能识破谄人的恭维巧言。

在《秦风·驷職》中有“輶车鸾辘,载猃(xiǎn)猲獢(xiē xiāo)”,记载了秦国公子携犬狩猎的场面。其中“猃”和“猲獢”均为猎犬。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选育猎犬品种,使其在狩猎活动中优势互补。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当时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有【千乘之国】的美誉,为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所建。据汉代燕人韩婴所作《韩诗外传》记载,战国时“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雁”,为魏文侯所喜爱。

▲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狩猎纹铜盖豆

画面中的人和动物在激烈地厮杀和跑动,协助人们狩猎的猎犬也在其中。

形态各异的汉代狗子

更丰富的猎犬形象出现在以狩猎为主题的汉画像石中,里面有许多以犬狩猎的场景。

▲狩猎图 汉画像石 南阳县英庄出土

▲狩猎图 汉画像石 南阳市七一乡王庄出土

还有这幅南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狩猎图,展现了不同的狩猎形式。图中左上方的猎人,双手持毕(毕,一种长柄网,用来捕捉兽和鸟类,是古代狩猎的重要工具之一)欲捕捉被猎犬追赶而来的猎物;中央是一只猎犬在追扑狡兔;下方的猎人一手抓住猎物,另一手执锤欲敲打。

▲狩猎图 汉画像石 南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

汉画像石中的狩猎场景,是汉代天子诸侯、豪门贵族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与民间猎户的谋生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通“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盛行的狩猎之风。

在汉代,人们遵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认为死亡不过是阳间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

东汉的陶俑中,陶狗也非常多,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东汉陶狗昂头蹲坐,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颚长,面象凶恶。有的还上了一层绿釉。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狗,造型生动、形态各异

这些陶狗形象生动、拙中见巧,或写实或夸张,反映出当时工匠的巧思与精湛技艺。他们创作出立、卧、爬、蹲、坐等不同姿势的陶狗造型,并细腻刻画陶狗的面部表情,达到借形显神的效果,勾勒出了看家狗的警觉、温驯与凶猛。

▲绿釉狗 东汉

▲卧姿红釉陶狗 汉 河南省南阳出土

▲蹲姿灰陶狗 东汉 河南省南阳出土

自古以来,民间画工有“画兽难画狗”的说法,在汉代墓葬中却有无数个造型生动传神、个性鲜明的陶狗形象,是中国造型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

唐朝多繁荣,狗子地位就多高

隋唐两宋我国养狗业进一步发展,并已开始有大规模养狗的记载。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权贵阶层生活奢侈豪华,皇帝建有富丽堂皇的五坊,即饲养狗和四种鸟类,其中专有漂亮的狗坊。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狩猎爱好者,他认为““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其中一乐为“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帝王的影响下,狩猎成为时代风尚,这种风尚反映在以狩猎为主题的唐代壁画和唐三彩中,其中当然少不了猎犬的英姿。

▲唐 《架鹰逗犬出猎图》描绘了一男侍左臂架鹰,回首站立,戏逗一只猎犬的场景。

▲《狩猎出行图》的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伏着猎豹和猞猁,这也是两种当时流行的助猎动物。

由于唐朝国力强大,当时有许多善猎的胡人来到大唐,作为扈从协助主人狩猎。他们带着猎犬、猎豹、猞猁、鹰鹞等活跃于猎场上,其形象被工匠们塑造在一座座彩绘狩猎俑中。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中描写的宫廷贵妇,左手执拂掸向前灵巧摆动,逗引着深通人意、张嘴摇尾扑跳的狮子狗戏耍,情节活泼生动。唐代是个开放多元、经济繁荣的朝代,皇宫的生活奢靡至极,犬的地位也很高。

可以看出在唐朝养狗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而狗也从最初充当人类的助手,开始成为人们的宠物。

清代狗子的贵族生活

满族入关后,清朝各代皇帝为保持本族特质,积极提倡“国语骑射”。康熙、乾隆诸帝更是身体力行,统领八旗官兵远赴塞外,在木兰围场中大举围猎,以期提高满洲族人的骑射技能,训练有素的猎犬成为清代骑射活动的主要伙伴。

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宫廷中爱犬、养犬之风深深影响到整个清代上流社会。助力骑射的神犬更慢慢成为宫廷贵族的宠物和阿哥、格格们的玩伴,爱犬从出现在运动的场面转移到了宫廷养尊处优的安乐生活场面中。

▲《喜溢秋庭图》描绘了画中描绘的是秋日里道光帝携后妃、子女在庭园中和狗子们嬉戏的情景

传说,雍正养了两条狗,一只叫“百福”,一只叫“造化”,他对它们宠爱有加,甚至亲自做衣服给它们。这一点慈禧更甚,她在中南海养了一千只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缎绣海棠菊花犬服和红色闪缎犬服就是慈禧的御犬穿的犬服这些犬服都是量身定制,用料华美。

当时,一些服务于内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家为迎合宫中趣味,利用其擅长写实的绘画技能,奉旨创作出一批宫廷名犬画作。如郎世宁的《十骏犬图》《竹荫西狑图》、艾启蒙的《十骏犬图》等。这些清宫画家创作的犬类主题绘画均用笔精湛、构图优美、刻画细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十骏犬图之蓦空鹊 清 郎世宁

▲竹荫西狑图 清 郎世宁

▲十骏犬图之霜花鹞 清 艾启蒙

▲十骏犬图之墨玉螭 清 艾启蒙

如今,狗子们作为猎犬的形象在慢慢淡化,但我们不会忘记,在过往的云烟里,它们曾忠诚勇猛,威震猎场。

而现在狗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单身狗”、“加班狗”、“学生狗”……之类的自我称谓迅速衍生出来,同时还创造出了“累成狗”、“穷成狗”、“热成狗”的表达方式和一系列Doge表情包——一群辛勤付出却难有所得的年轻人,卑微地活着,如同一条狗,于是他们选择了“狗”的称谓来形成一种亚文化社群的自我认同。